极效361CEO穆仕途:打造全链路营销增长引擎现场分享(一)
类型:活动资讯
2025-09-04
全链路营销、B2B营销、极效361
大家下午好,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七夕情人节抽出宝贵时间来到现场,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有所收获。
本次分享主要围绕我们在极效361探索和实践过程中,总结出的一套方法论和经验展开。主题是:如何打造全链路增长引擎,从内容规划到商机闭环,目标是构建一个数字驱动的可持续增长体系。
大家都知道,企业的核心目标就是增长。但一时的增长并不代表未来,很多企业都会经历起伏。其实,市场部门的工作也常常面临各种问题,时好时坏。因此,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体系,这比单纯的增长更有价值。
今天的分享主要包括几个方面:首先是我们遇到的痛点和一些机遇;其次是全链路营销增长引擎的核心框架。这个核心框架包含四个关键模块,我会做深入解析。最后,基于这套核心框架,结合极效361的最佳实践,我梳理出了两个解决方案:一个针对企业,另一个针对平台型企业。这两个方案都包含了具体的实施题目,大家如果有兴趣,可以带回去,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善和应用。
首先,我们来看一下,大家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。B2B全链路的平均转化率其实低于2%。这个2%并不是一个绝对权威的数据,但从多份分析报告来看,尤其是在B2B领域,真正的全链路平均转化率基本都低于2%。这里的全链路数据,是指从最初触达用户到最终成交的整个过程。大家可以想一想,自己触达的客户,最终成交的比例是否真的能超过2%?
第二个问题,其实很多企业都像是在“盲人摸象”,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哪个环节真正带来了成交。刚才有位观众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,就是我们不知道到底是哪个环节促成了成交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也不清楚在哪个环节真正损失了用户。一个用户从初次接触到最终成交,整个转化链路很长,但在哪个环节丢失了用户,很多企业其实并不清楚。如果搞不清楚这个问题,就很难知道如何提升成交率。
第三点,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感受:市场部门常常像是在“听天由命”。业绩的好坏,往往并不是完全由自身能力决定的,很大程度上受外部因素影响。因此,市场工作很难实现规模化增长,也难以长期积累效率。
不过,在当前阶段也有一些机遇。比如,数字化赋能和数字化转型,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发展方向,未来也会持续朝这个方向推进。
AI的介入具有颠覆性潜力。虽然这不是今天的重点,但我还是简要提及一下,在讨论全链路营销之前,需要先了解几种营销思路。
首先是集客营销。营销方法论大致分为两种:推播式营销和极客式营销。这两种方法截然不同。推播式营销类似于传统广告,无论目标用户是否喜欢或反感,都会强制展示内容。这是广告中最常见的方式,也是投入最大的领域。
集客营销则不同,它强调在不打扰用户的情况下进行精准推送。近年来,这种方法已经得到了有效验证,比如短视频的投放推送就体现了集客营销的思想,即在用户不反感的情况下推荐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。
这两种营销思想的差异很大。无论是面向消费者还是企业,推播式营销最大的问题是可能引起部分受众的反感。
一旦引起部分受众的反感,就会产生负面口碑。一个负面口碑可能抵消多个正面效果。从长远来看,这种做法很难取得好效果。
第二个营销思想是用户增长体系,也就是增长黑客。这个概念大家应该都不陌生,市场上很多人可能都了解过。在全渠道转化中,我简单划分了五个层次,如果每个层次的转化率是10%,那么从新客户到成交的转化率只有1%,这个比例非常低。实际情况中,转化层次可能更多,而且这是一个链式过程。如果某个阶段的转化率为0%,后续就不会有转化,这是最大的问题。
在营销过程中,企业经常面临这样的困境: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内容和投放,却发现没有效果。就像刚才提到的痛点,关键在于找出哪个层次出了问题。只要有一个层次的转化率提升,整个链条的价值就会显现。
关于增长过程,我提到的2A3R模型包括拉新、促活、流程、推荐和变现。这里我想强调的是,如果大家在做用户增长体系,我个人建议重点关注中间的红色留存环节。
这不是我们第三步要做的事,而是营销的第一步——留存。如果不做留存,只拉新促活是没有意义的,还会浪费大量成本。最终,用户增长中的关键技术是核心。我总结了一个公式:增长=营销+技术+数据。整个用户增长体系是一个庞大的营销知识体系,有兴趣可以深入了解。但要注意2A3R模型的顺序,优先做留存,而不是先拉新。很多企业一上来就拉新,这是有问题的。
第三个思想是营销自动化。国外在这方面已经非常成熟,我提到几个自动化功能,可能对大家有帮助。首先是排期,常规的移交工作非常耗时耗力,可以用自动化排期减少人力。如果有这样的工具辅助,就不需要人去做常规的消息推送和客户互动。其次是全渠道推送,现在可以通过API自动推送到全渠道。但在国内,很多企业和平台相对封闭。
他不可能没听过APM,如果没办法,那只能靠人工。第三个概念是触发器,最早来自数据库技术中的“trigger”。触发器的作用是:当某个动作发生时,系统会自动执行下一个动作。通过这种触发机制,可以自动引导客户转化。例如,最简单的场景是,当用户阅读了一篇文章,系统可以自动推送第二篇文章。这样,整个转化链路就能实现自动化。如果客户在链路中途流失,那就不用管了;只有走到最后的客户才会被自动筛选出来,从而节省大量人力。在这方面,值得投入以取得成果。
最后一个概念是智能推荐。我认为目前短视频的算法在这方面做得很好。有时候,我刷短视频时,不知不觉就刷到了相关内容,这就是智能推荐的魅力。如今,借助AI技术,智能推荐更容易实现。基于这些方法论,我们梳理出了全链路的增长策略。营销引擎以用户旅程为核心,通过内容、数据、技术的融合,在每一个触点上精准触达用户,培育并转化用户,最终实现可衡量、可优化、可规模化的业务增长闭环。
这里的核心首先是用户旅程。我没有讲用户标签或用户画像,因为在我看来,所谓的精准营销,说得直白一点,其实是一种更扯淡的逻辑。用户旅程这个词大家容易理解,就是一个人从A地到B地中间经历的各种可能性。比如全流程就是这样一个流程。一个用户与品牌接触的全流程,不仅包括直线上的数字行为,还包括我们线下的数据。如果这个女生能够完全恢复,可以回头去回顾这个问题,可能会知道她是谁、她喜欢什么、她有多少可能性成为你的付费客户。这些都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。因此,用户旅程是和谐的。
最后,关于增长的理解,最难的是你们要做的转变是什么?我们要把渠道思维转变成用户思维。如果我们一说营销就想到去哪投放、在哪个平台或工具上投放,这就是一种渠道思维。每个渠道的价值不一样,对不同的企业也是不一样的。对A企业有价值的渠道,不一定对B企业有价值。你要从用户旅程的思维去做,才有可能做好这件事情。但后面我会去猜你的,这是一个初步的定义,是吧?所以这个引擎分为几大块。
第一块是内容战略和创作中心,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创作内容。稍后我会提到,361平台实际上没有编辑,我们也不创作内容,因为我们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内容。说实话,我还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做好内容的团队。
第二块是多渠道精准分发与触达。第三块是线索培育与商机孵化,最后是数据度量与优化反馈。这四个模块下面,我们逐一来看如何操作。
首先,内容的目的不是为了好看,而是为了转化。大家可能已经习惯了,有些领导喜欢看的内容我们并不喜欢,甚至可能会拉黑。因此,内容是为了转化而存在的。这里有一个相对复杂的结构,从用户的搜索行为、用户旅程,以及行业专家或企业内有资质的人员,我们可以驱动产出一些内容,包括文字、文件、图片、语言设计等,都可以算作内容。通过内容的分发和精准推送,我们可以将其推送到外部媒体。
这一部分讲的是内容的布局,我们会在外部和内部进行内容布局。外部布局可能包括各种平台、网站、小程序等,内部布局则属于我们自己的营销资产,比如我们自己的网站、APP、微信公众号等。
无论何种内容,都需要经历从认知到兴趣,再到渴望,最终促成行动的转化过程。因此,创作内容并非简单地期望一篇内容就能带来大量潜在客户或商机。如果你认为这种逻辑是可行的,那么我只能说你很难取得效果。虽然并非绝对不可能,但99%的情况下你可能无法实现目标,剩下的1%则纯属运气。因此,在创作内容时,我们必须明确内容的布局和目标:是为了让用户在认知阶段看到,还是在兴趣阶段,亦或是最终的行动阶段?更重要的是,如何通过内容作为桥梁,让用户产生渴望的感觉。
这还需要口碑和人际传播的助力,就像传染病一样,它需要载体和传染源,以及中间的时间。这些易感染人群就是我们真正的桥梁。我们的内容让用户了解,然后通过他人的传播,最终促使用户产生行动。因此,内容创作是极其困难的。尽管我们团队有线下活动团队、营销团队和技术团队,但我始终没有,也永远不会涉足内容创作。
因为我无法胜任内容创作,所以我决定专注于整个内容体系的搭建。对我来说,内容创作实在太难了,我也无法很好地表达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其实,我们今天举办这个会议的原因就在于此。会议中,我们有像朗朗这样的嘉宾,有现场互动、提问和精彩的回答,这些都是高质量的内容,不是某个公司的编辑团队能轻易创作出来的。汪峰先生的作品也是如此,对吧?因此,我们才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融入整个场景,产出高质量的内容。这些内容是常规意义上的内容所无法比拟的。
关于爆款内容,我想说的是,它其实是一个黑天鹅事件。很多人都在谈论爆款战略,认为只要找到编辑,就能做出爆款短视频,比如10万+的播放量。但爆款内容是不可预期的,它就像黑天鹅事件一样,你永远无法准确预测它的发生。如果你非要追求爆款,那无异于听天由命,这是不现实的。如果要做爆款战略,我个人认为是没有机会的。
第二个关键点是,我们要主动找到用户,而不是让用户来找我们。这涉及到我们常说的公域和私域的概念。在公域上,我们做拉新;在私域上,我们做用户维护。这个过程其实大家都很清楚,从公域沉淀到私域,中间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,叫做CTA(Call to Action)。
关于行为交换的概念,虽然我不确定这个术语的具体起源,但我知道它在产品设计中是一个通用概念。简单来说,行为交换就像你收到一个快递包裹,箱子上画了一个箭头并写着"从这打开",你自然会按照指示打开箱子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客户CTA(Call to Action)行为交换。
举个例子,如果一个页面上有一个"注册"按钮,这就是一个行为召唤。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页面上提供的选择越多越好,因为每个人的兴趣不同。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,一个页面最好只有一个明确的按钮,不给用户太多选择——要么进入,要么离开。
这就好比一个箱子的四面都写着"可以打开",你反而会困惑该如何打开。因此,CTA的设计至关重要。我们如何将用户从公域引导到私域,完全依赖于我们的CTA设计。通过将多个单点的行为连接起来,就形成了我们的转化路径。
这里涉及到关键的一点:如果没有设计好转化路径,你的拉新就是在纯烧钱。我说的烧钱不是指互联网公司那种烧钱模式,而是指你投入了资源却无法获得预期效果,就像在协商取暖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。
如果你没有设计好转化路径和CTA(Call to Action),那么你的拉新就是在浪费公司的资源,毫无意义。接下来,我们谈谈从线索到商机的转化。
从内容沉淀到私域引流,再到线索转化为商机,这个过程的核心在于资源分配。很多人提到“商机”时,可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,但实际上,它涉及多个阶段。首先,线索进入后,通过线索评分,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MQL(Marketing Qualified Lead,市场合格线索)。接着,进一步转化为SQL(Sales Qualified Lead,销售合格线索),最终实现升级。
在每个转化阶段,都有相应的认定标准。最初的线索可能只是一个连接方式,但这个过程对市场人员来说并不陌生。关键在于线索评分,大部分评分基于用户属性。很多企业提到精准营销时,往往只是关注用户画像,比如企业规模(如300人以上)、行业、岗位或部门等。然而,我个人认为这并不算真正的精准营销。
举个例子,如果我想买车,你推荐一个卖车的人给我,这消息精准吗?并不精准。因为即使你推荐了十个人,如果都不符合我的需求,那推荐就毫无意义。真正的精准营销应该基于更深层次的需求和偏好,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属性。
所谓的标签和精准营销,其实更多应该基于用户的行为。行为往往能真实反映用户的想法,而不是他们口头告诉你的信息,比如年收入或职位。人们往往会美化这些信息,但他们的行为会暴露真实情况。例如,当面临A和B两个互斥的选择时,用户通常会选择与自己偏好一致的选项。
因此,我们的评分体系应更多地基于行为评估,而不是静态属性。特别是一些企业拿到的线索,其属性可能是多年前的数据。例如,三年前的属性与现在可能有很大差异。如果基于这些过时的数据进行精准营销,不仅浪费销售资源,还会增加销售成本。
原创声明:本作品全部知识产权归属作者所有,未经书面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、传播或商业使用,任何侵权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声明自作品发布之日起生效。
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极效361平台提供技术支持
文件下载
本文件属于非公开资料,仅向参会观众及会员开放
未经平台书面授权,禁止任意方式的传播,平台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