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道产品部总监陈骏龙:AI时代下的营销变革与品牌优化策略探讨
类型:活动资讯
2025-09-05
AI工具、QKV法则、用户意图识别
大家今天核心要探讨和讨论的,就是AI的使用情况。首先,我们来看一下AI目前的应用现状。现在,几乎所有做市场营销的同学都很清楚一个核心观点: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,在很多场景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以国内为例,DeepSeek在春节期间的爆火,带动了整体AI工具的普及。目前,国内互联网上已经有超过两亿人在使用AI工具。而在海外,我们团队观察到的情况是,ChatGPT每天能够承接的用户查询量大约在60亿次左右。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用户是“重度互联网用户”,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非常深。我们有时会把这些人称为“数字时代的原住民”,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网上解决各种问题。
实际上,AI工具已经逐渐成为用户的“第二大脑”。当我们需要做选择,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获得答案时,AI往往会成为大家优先选择的工具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很多品牌和营销团队也在逐步打造一个新概念:当用户在网上搜索“热水器哪个牌子好”或者“黄一皮时该用什么样的粉底”等问题时,AI能否直接推荐相关产品?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重要维度。
其实我们会发现,很多做市场营销的同学已经开始关注这一块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:不少营销同学正在尝试“二次营销”。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,今年上半年,很多公众号内容都会提到“连 DeepSeek 都在推荐哪些公司”或者“连 DeepSeek 都在选择什么样的产品”。这背后反映了一个趋势—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,AI已经成为一个高度可信的工具,能够被受众主动选择。
这其实说明,AI正在逐步影响用户的心智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整个行业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定义。我们团队研究出了一个叫做“GU”的概念。其实,这个概念并不是我们独创的。早在两年前,海外的普林斯顿大学以及印度的一些学者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想法。他们关注的是,如何针对生成式(Generative)AI与营销结合的相关概念。
如果大家持续关注行业动态,会发现最近海外有一个叫做 Perform 的平台,刚刚获得了红杉资本 2500 万美元的投资。
当前,产业营销模式已从海外逐步渗透到国内,并逐渐被用户所接受。这是我们理解的一个关键部分。接下来,我们要讨论的是用户触媒习惯的变化,这导致了核心概念的转变。用户触媒习惯的变化,使得整个市场营销概念也发生了诸多变化。
回顾2010年,那时核心用户在获取信息时,往往会在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选择上百度或Google搜索。当时,谷歌还未退出中国市场。而近几年,大家可能会感受到,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,更多人会选择去问小红书。这反映了用户触媒习惯和平台选择的变化。
如今,当用户对品牌或行业产生兴趣时,他们往往会选择去问AI。这一变化颠覆了部分用户传统的认知方式,也改变了用户旅程的整体方案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极优”整体变化。
在这个变化中,我们必然会讨论整个市场营销领域。大家都会关注一个核心问题:我的用户在哪里?事实上,包括杭州的六小龙等在内的众多企业,都在探索这个问题。目前,从我们团队的观察来看,AI平台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处于一个争夺用户的阶段。
我们可以看到,像Difficult在过年期间的快速增长,以及手机上广泛使用的豆包等应用。豆包凭借其强大的C端用户体验和功能,逐步改善了DeepSeek的用户体量。此外,像元宝、Kimi等国内主流AI平台,都在致力于用户留存工作。
除了国内市场,海外市场也呈现出类似趋势。许多用户问答行为正在抢占大量流量,包括搜索引擎流量和用户咨询流量。在这种情况下,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豆包、DeepSeek等AI平台,我们还需要关注AHR board等新兴概念。
Google 在搜索领域的最新进展中,引入了 Search Overview 功能。这一功能与 AI 领域的优化密切相关,主要聚焦于两个核心板块。
首先,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品牌在过去一年中普遍关注的问题:当用户在选择或使用产品时,越来越多的人会先咨询 AI 的意见。因此,品牌需要量化了解自己在 AI 场景中的存在感。这是线上营销中至关重要的一步。
其次,品牌在进行营销时,不仅要关注自身行动,还要明确自己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,以及与竞品的相对位置。这有助于品牌制定更有效的策略。
最后,AI 的推荐机制往往被视为一个“黑盒”。品牌需要了解在哪些场景下 AI 会推荐自己,而在哪些场景下不会。正如孟总之前提到的,这也是品牌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。
对于AI来说,它喜欢什么样的内容?AI喜欢的内容与人类喜欢的内容是否存在差异?这实际上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,即如何实现对AI思维链的拆解和理解。
在整体营销服务中,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行业洞察和品牌特性。举个例子,以前当我们想购买折叠屏手机时,无论是在百度、小红书还是抖音上进行社区互动,我们可能会问:“折叠屏手机,推荐哪款好?”但在AI的理解中,它不仅仅关注用户提出的问题,而是会综合考虑多个维度来为用户推荐手机。
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,我们会发现,以往通过一个关键词或用户的搜索行为就能获取的内容,已经无法满足当前AI查询所需的丰富度。因此,第一步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行业品类的特征。
在深入了解行业品类的特殊情况时,我们经常会被客户问到:VI对我的品牌理解是什么?今年年初,DeepSeek爆火时,我们帮助客户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:刚过完年回来,大家开始使用DeepSeek时发现一个很痛苦的情况——可能问了没几个问题,DeepSeek就显示服务器繁忙无法响应。当时,我们做了较多的技术搭建,帮助品牌解决核心问题。
核心问题是什么?在一个品牌的行业类目下,到底有多少?我们把这些report作为核心点,因为在很多用户场景中,以前我们可能会在淘宝或抖音上搜索一个关键词。但现在,在AI对话框的使用中,我们不会问VI一个关键词,而是更多地问一个问题,这是用户场景的切换。在如此丰富的用户场景下,我的品牌是什么样子的?这时,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:在不同行业中,品牌的visibility(可见度)。
我们运用了大量行业今年的prompt来帮助品牌。当用户询问相关行业类问题时,AI会推荐多少品牌?是推荐我还是推荐竞品更多?包括在AI推荐时,它的排名是什么样子?基于这一套理论,我们可以帮助品牌更核心地了解自己在AI算法中的形象。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问一两个plot就OK了。更多时候,这是基于大量用户数据的反馈。这能够帮助品牌从一个点,了解自己在AI中的身份,到一个面,告诉平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问题情况。
第三个维度,我们称之为“了解AI思维链”。我们会讨论很多所谓的用户里程,包括以前我们所谓的AGL,以及像抖音的聚聊星族的5A人群等一系列行为。以前在摄取用户意图时,我们会认为不同关键词维度代表不同的意图诉求。但在AI的自然语言环境下,就像前面提到的,用户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搜索一个词,而是更多地把自己的场景说得更清楚。
在今天的绩效派会议上,我们讨论了参会人数和会议总结等关键问题。我们内部进行了大量算法工程师的工作,包括APR的工程设计研究。我们主要致力于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对用户问题进行一级识别。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“用户意图识别”,旨在划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。
我们分析了大量prompt问题,并将其归类为六大类:解释类、比较类、趋势类、案例类、指南类和推荐类。这些分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在AI环境下的问题。基于这些意图识别,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哪些内容是大模型或算法所偏好的。
从语料训练文本的角度来看,AI最喜欢的无非是三大类内容:文字、数据和图像。其中,文字是目前AI整体上最偏好的类型。
在当前的AI交互中,文字形式仍是主要对话方式。然而,图像和视频在AI训练和参考中的比重正逐渐增加。以国内AI公司为例,如豆包和百度,它们正致力于提升多模态处理能力。多模态处理的核心在于通过AI算法理解视频内容,包括图像帧、字幕和语音的SIA(Speech Interface Application)。
在大模型的语料偏好方面,AI更倾向于特定类型的文本。与人类偏好如荷马史诗等文学性强的文本不同,AI在训练过程中更偏好实用性强的内容,如使用说明书。这表明大模型的本质并非单纯解析文字,而是通过语义结构、数字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来理解内容。
这一理解对于内容创作具有重要意义。在市场营销和公关领域,传统上我们关注如何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。而在AI时代,我们需要同时考虑AI的偏好,确保内容既能满足人类需求,又能被AI有效解析和利用。这种双重考量将有助于提升内容在AI环境下的表现和传播效果。
基于以上观点,我们深入理解了大模型的偏好,并整理了大量相关维度。在此场合,我不逐一赘述所有维度。如果会后大家有兴趣,我们可以分享相关材料,帮助大家理解大模型偏好的内容类型。
此外,我们内部还建立了一套称为“大模型内容的QKV法则”。QKV法则的核心概念是:所有文字在大模型中有三层含义。第一层是Query,即查询的意思;第二层是Key,负责定位;第三层是Value,负责价值。当用户提出Query时,我们需要在合适的结构中形成良好的定位锚点,告诉大模型在挑选和介绍产品时,核心的Key维度有哪些。然后通过Value与Key的内容生成和堆叠,更好地定义这些维度。这是我们内部如何让内容更好地被AI和算法判断的QKV法则。
基于这些法则,我们以光伏行业的to b业务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。在研究大模型的思维链时,我们需要了解大模型偏好的内容形态,包括不同的结构、标题维度、时效性维度,以及权威性引用等。众所周知,大模型算法对数字内容有特别的偏好。因此,我们需要探讨在光伏行业中,什么样的结构化数据更受大模型青睐。这些数据包括关系层指标和多维矩阵信息等,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从品牌、线上营销和内容角度,更好地让大模型理解我们的内容,而不是在理解长段文字时遗漏关键信息。
这是我们从内容形态到结构化数据的一个行业应用实例。目前,我们服务的许多客户都有较为行业定制化的结构化内容建设。最后,借此机会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。本道自2009年成立以来,核心业务一直以search为主。
我们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无论是从KA客户的角度,还是从不同互联网平台的数据维度和内容角度来看,我们都有大量的过往数据。这些数据更多地用于帮助品牌解决核心问题。
首先,从品牌与AI的关系来看,我们需要明确品牌在AI中的定位,以及品牌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影响或让AI更好地理解自己。其次,在AI这一新兴领域,我们如何更好地让品牌理解AGO(AI Generated Optimization)在线上营销赋能中的价值。这种价值不仅仅是通过几个问题突然得到AI推荐,而是更注重品牌在整个AI生态中的表现。
从我们的角度来看,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品牌在跨平台的AI环境中,如DeepSeek、豆包、元宝以及海外平台,建立和维持品牌形象。我们需要通过定量分析和整体分析,了解品牌在AI联想中的形象和地位,从而明确品牌的下一步发展方向。基于这一点,我们才能在AI优化和内容自然语言处理方面,更好地进行工作。
结构化处理让我们在用户营销环节中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触达,使更多消费者能够进入新的营销环境,并在AIG(AI Generated)领域实现弯道超车。这是我们为品牌提供的一套服务。
从我们的角度来看,当前AI仍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。我们通过与众多客户合作,形成了一套陪跑机制,帮助品牌适应AI的变化。随着AI的发展,品牌对GUO(Generated User Optimization)的诉求也在不断变化,我们需要及时响应这些变化。这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重点。
许多品牌在与我们交流时,核心问题在于:当用户在DeepSeek、豆包等平台上提问时,AI是否会展示他们的品牌信息。为此,我们不仅提供了线下权益,还对接了销售总监和商务总监。如果大家有兴趣,我们可以在会后提供定制化的分析报告服务。
我们更注重帮助品牌了解其在核心行业中的定位与形象。通过商务总监的总结,品牌可以提前掌握这些关键信息。
原创声明:本作品全部知识产权归属作者所有,未经书面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、传播或商业使用,任何侵权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声明自作品发布之日起生效。
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极效361平台提供技术支持
文件下载
本文件属于非公开资料,仅向参会观众及会员开放
未经平台书面授权,禁止任意方式的传播,平台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!